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浅述明朝士大夫的气节

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浅述明朝士大夫的气节

西振慧 2024-11-09 百科资讯 518 次浏览 0个评论

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浅述明朝士大夫的气节

标题:明朝士大夫的气节:粉身碎骨浑不怕,留得清白在人间

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浅述明朝士大夫的气节

内容

古代的官员中,不乏有气节之士。他们面对与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相悖的情境时,往往选择抛弃一切,或是弃官,或是以命相谏。这些士大夫们抱有一种“朝闻道夕死可矣”的坚定信念,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,也要与理想相悖的东西抗争到底。

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浅述明朝士大夫的气节

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,这是古代文人士子们推崇的品行,而文人气节也因而被人们所认可,甚至被赞美。那么,士大夫究竟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?他们多数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,身上自然具备了文人的气节。那么,气节究竟是什么呢?气节是一种理想,是坚持真理、宣扬正义,带来正能量的优秀品质。

明朝,这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被颠覆的特例,其建立的原因较为特殊。因此,明代的文人士子更加重视气节一说,有网友甚至赞誉明朝是最有气节的朝代。在谈及明代的存亡时,人们常戏称明亡于党争,的确,明朝的党争频繁,他们与君主斗、与权宦斗、与天地斗,其斗争永无止境。但即便如此,这些人在关键时刻依然保持着文人士子的气节。

提及气节,怎能不提方孝孺?他被誉为“读书种子”,在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后,拒绝为朱棣起草诏书,选择慷慨赴死,最终因此被诛杀了十族,还因此发明了“瓜蔓抄”这一残酷的名词。方孝孺的榜样力量让朱棣的杀戮似乎未起到太大作用,他依然被文人士子称为“乱臣贼子”。

明朝不仅有方孝孺这样的慷慨赴义之士,还有在土木堡之变后,力主抗战的于谦。在明朝危机之时,于谦扶持皇帝朱祁钰,誓死保卫北京城。他一生为官清廉,用“两袖清风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振,他怂恿皇帝御驾亲征,却奢靡无度。但在朝廷遇到大事时,首先站出来的是于谦,他的一生正如诗歌中所述: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
明代的官员面对奸臣贼子绝不会手软,在内阁首辅严嵩权势滔天之时,杨继盛、沈鍊等人不惧生死,一心弹劾于他。嘉靖三十二年,杨继盛上《请诛贼臣疏》弹劾严嵩,列举其“五奸十大罪”。这份奏疏震惊了皇帝,也令严嵩胆寒。尽管严嵩反咬杨继盛,导致他下诏狱并遭受严刑拷打,但杨继盛依然坚守初心,在绝命诗中写道:“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。生前未了事,留与后人补。天王自圣明,制作高千古。生平未报恩,留作忠魂补。”

提到清正廉明的士大夫,怎能忘记海瑞?他安贫乐道,忠诚直谏,痛诉嘉靖。还有抗击东南抗倭的戚继光,以杨涟为首的“东林六君子”,以及在王朝末路时,依然有孙承宗这样的爱国将领以命死守城池。

为何大明朝的文人士子们如此有气节?这个朝代虽然不算最强盛,但文人气节却无与伦比,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凝聚的一股气,只是在某一时代被集体放大了而已。

历史总是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,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之处。清朝的官员虽然被吐槽过多次,但同样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。特别是在清末风雨飘摇之际,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危机之中,国人在蒙昧中总有清醒之人,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为觉醒时代。

随着时光的流逝,历史上那些为气节而殉道的故事已成为了史实,但透过历史的迷雾,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因为气节而留存下来的光彩。明朝士大夫的高尚气节,垂范于当时,流传于后世,其昭明的胸怀令后人敬仰不已。他们的气节内涵丰富,更加注重“德才兼备”。明朝的士大夫走仕途为官,很多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,更多的是为了理想而前进,与宋代的官员一样,都怀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情怀。

那悠悠历史已经随时光远走,但那些德昭天下的气节却永远留存在中华儿女的基因之中,亘古不变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凯骏广告(上海)有限公司官网,本文标题:《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浅述明朝士大夫的气节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